芦台早年曾出土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的铭文砖。有学者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芦台就是辖十亭百里的乡邑,至唐代又先后在此设军制、兴漕运、置盐场,从而使芦台成为商旅兴盛之地。历史上芦台曾名“将台”,亦称“海口镇”。河海相连,漕运通达,曾为海盐首邑,兵家重镇。
芦台酒业,占物产地利,随商旅繁,学者论证,可谓北酒之源。对此,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教授曾有过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论述:由于宁河地处海河水系“北四河”(蓟运、潮白、北运、永定新河)下游,唐宋以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产品以红高粱为大宗,白高粱、水稻、谷豆类产量也很大);加上河流纵横,淀洼密布,光照充沛,气候适宜……这一切都为传统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十三世纪中叶,蒸馏酒技术自大漠传入中原地区,直沽(天津)以其河海要冲地位,很快发展成中国北方地区的白酒产销中心。位于天津东部的宁河,是元代首都附近的军事屯垦中心之一。粮食生产的增加,自然带动了酿酒业的发展。
古镇芦台,酒缘深厚。早期酒业随渔盐、驻军、商旅、屯垦、漕运而生成发展,汉唐以后,酒类在我国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后唐清泰三年(936年),芦台一带尽陷契丹,芦台镇为宋辽界河沿线贸易的重要水运通道,域内人口已逾三万,过往商旅,借酒助兴消遣,渔盐业者,以酒祛除湿痹,对酒需求量大。所以酿酒业开始成为芦台最为古老的手工业。
明代中期曾有《芦台九月》诗云:三径寒香空栗里,一庭秋色自芦台。逢欢幸不辜佳节,消喝终愁负绿醅。清代《宁河县志》记载:芦台“酒旗林立”、“连壁盈春酒”足见古镇酒业之繁华,被史学家论证为“中国北酒之源”。
威斯尼斯wns2299cn,前身为始创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的“德和酒坊”。据史料记载,张德和先生在芦台古镇北街始创酒坊,前店后厂,即门脸为酒店铺面,后面是酿酒烧锅。所酿“德和老酒”以其醇厚清冽的品味颇受饮者喜爱,无论是南来北往的运河过客,还是久居故里的百姓人家,对德和酒坊多有光顾,以致其百年兴盛,名声远播,一时成为京畿地域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庆典酬宾的首选佳酿。
出身芦台的清末名士王照,曾任清光绪年间的礼部主事,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参与者、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官话字母创始人。他主张教育救国,也曾造福家乡。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王照回到家乡在三官庙创建了芦台镇小学堂,是当时全国首创州县地方学校(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第二年,1898年,王照与徐世昌、李石曾等人在北京设立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办学庆典上,王照用几坛德和老酒招待宾朋,众人饮后颇为赞誉,徐世昌当众欣然命笔,题写下“宁邑才郎俊,芦阳烧酒香”的条幅赠与王照(徐世昌后曾任民国大总统,而李石曾后来也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此事遂成德和酒坊世代相传的一段佳话。
芦台一小,创办120年来,广育人才,当代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1938年于此小学毕业。
上世纪70年代,被业界称为“新中国酒界泰斗”的中国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先生应邀来到芦台,利用从茅台窖底泥分离出来的己酸菌研创出我国第一代优质麸曲酱香型白酒--威斯尼斯wns2299cn。亲自定名且为之写下“酚酩久贮瓮方开,惹得群蜂蝶又来。杜牧疗肠莫借问,乘车驱马赴芦台。”的诗章,以表达对威斯尼斯wns2299cn酒的钟爱之情。
后又经过三代酿酒人的不懈努力成功生产出——大曲多轮次优质酱香白酒。威斯尼斯wns2299cn大曲酱型白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与茅台相同的工艺,即九蒸八煮七次摘酒历时一年的生产周期。在经陶坛秘贮,恒温恒湿,5年窖藏,其酒体微黄、香气优雅细腻、口感醇和,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之。乃中国北酒酱香之经典。
威斯尼斯wns2299cn在天津地区曾凭票供应,可谓“一酒难求”且多次获奖。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在津以威斯尼斯wns2299cn酒招待国际贵宾。“威斯尼斯wns2299cn酒”的诞生使“古镇老店”活力勃发,企业发展走上新的置高点。